站位大枢纽 放开大胸襟
郑州:改革开放中找到新定位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欧洲快消品牌Zara最新款服装头天凌晨落地郑州机场,第二天清晨便可以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货架上。一件服装,见证了“郑州速度”,也描绘出郑州“站位大枢纽、放开大胸襟”的全球格局。
通过打造开放通道、建设开放平台、创新开放体制,郑州为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地区探索出一条依托航空扩大开放、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历史的滋养和积淀,现代的速度与激情,正在郑州交织出一幅幅叠彩的时代新画卷:米字形高铁集结成网连八方,商贸物流“经脉”畅通;“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立体衔接联世界,“买卖全球”无远弗届……这座古老商都找到了新定位:打造国际航空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郑州机场T2航站楼
站位大枢纽 跑道向云天
起飞、降落,每周40架次货机往返郑州、卢森堡两地。
一起一落间,亚欧大陆多出一条“空中丝绸之路”。中国和欧洲,借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年均运输十多万吨货物。年内,郑州又将开通直飞卢森堡客运航线。
2017年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时指出,中方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
为什么是郑州和卢森堡?位于欧洲核心位置的卢森堡,虽然是个仅有5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家,但其方圆5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欧盟40%的产出,8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欧盟79%之多的GDP生产或消费;而中国的中部城市郑州,方圆500公里辐射全国人口和经济总量超过三成。两个“枢纽”的“牵手”意义重大。
中原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区位优势是郑州和河南最大的优势。一个重大决策延续至今:河南的交通区位优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削弱,只能增强。
历史上,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上世纪,京广、陇海两条铁路的交汇让“郑县”变身省会。进入21世纪,郑州的定位又在哪里?伴随着大物流时代的到来,一个大胆的战略布局摆上了案头——让地处中国腹地的郑州成为全球的航空货运枢纽。
郑欧班列
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郑州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序幕。
那一年,郑州市民郭黎民从国企辞职,他踌躇满志,准备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在外贸领域创出一番事业。“辞职第二天,航空港获批,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将“根据地”选在了郑州,郭黎民干起老本行——航空货代。那时的郑州机场年货运量只有几万吨,在全国默默无闻。同业的外贸货代公司只有三四家,有时运力仍无法满足。
五年,郑州完成了飞跃。至2017年底,郑州机场开通货运航线34条(其中国际和地区29条),货邮吞吐量突破50万吨,跻身全球一线货运机场行列。郑州全货机的周航班量高达110班,在全国230多个机场中,位列第4位。
郭黎民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原来只能做河南的货,现在运力大了,我可以全国收货。” 在他看来,郑州拥有不输于北上广的运力,却有更便宜的价格,更便捷的服务。
“一线城市常常要排队报关,一天走不了就多一天仓储费用。郑州基本是随到随通关,高速公路、铁路又非常发达,能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 郭黎民说,他计划在中东部布局五家分公司,将更多的货物吸引到郑州空运。
郭黎民感受到的便捷化通关得益于郑州不断加快的改革步伐。五年内,郑州全面建成综合保税区,率先实施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选择性征税、港仓内移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探索实施了“7×24小时”预约通关制度,初步建成内陆种类最全、效率最高的口岸体系。
米字形高铁集结成网连八方
带来大物流,引来大客流
王勇,河南航空货运公司国际业务部经理,从业8年多。“起初,郑州机场只有一个货栈、百十号工人,而且货物‘只进不出’,现在有七个货栈,1100多名搬运工,进出口货物达22类7000多个品种。”
王勇记得特别清楚,2010年9月18日,首架全货航飞机降落在郑州机场。“那时,几乎一周才有一架全货航,现在每周有120架全货航,是原来的120倍!”
从晚上8点,到凌晨5点,郑州机场西货站繁忙一片。除了河南自己制造的商品,来自江浙地区的高档服装、义乌的小商品,都是先集散到郑州,再用全货机运到国外。“目前,60%以上的全货机飞往欧洲。”王勇说。
2014年,卢森堡货航开通郑州至卢森堡的定期洲际货运航线,架起了横贯中欧的货运“空中丝绸之路”。去年,卢森堡货航全年货运量占郑州机场同期货运总量的30%左右,航线也从开通时的每周4架次增加到每周40架次,辐射卢森堡、德国、英国、比利时等主要欧洲国家。
“现在有21家国外航空公司的航班落地郑州,去年郑州机场国内货运量全国排名第七,国际货运量全国排名第四,货运总量跻身全球前50名。”河南机场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空中丝绸之路”越织越密,“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的航空国际货运网络已经形成。“郑州+卢森堡”双中心格局日渐清晰,不仅带动了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发展,卢森堡飞行签证中心的运营,还极大地便捷了中欧双向旅游的路径。
大枢纽带来大物流,大物流引来大客流。“人口密度高度集中,对文化产业需求旺盛,极为便利的航空高铁交通辐射周边几个省市,这是我们布局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三大原因。”郑州海昌海洋公园负责人介绍,项目投资32亿元,其投资和规模均超过上海海昌。从郑州乘坐轨道交通,40分钟即可到达园区。从高铁站出发,也只需20分钟车程。
不只海昌,文旅产业巨头华强一口气投建六期主题乐园,将方特“老巢”永久落户郑州。其他文旅企业也次第登场,目前,9家12项主题公园均集中在该区域,集聚效应初现。
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汇聚人气。海宁皮革城、杉杉奥特莱斯等商业综合体先后落地,大型酒店、会议会展集群也纷纷搭配入驻。人要留下来,要住宿、要度假、要消费,最终焕发出文化的创造力、生产力。据测算,未来,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成为一个每年3000万人次的旅游目的地。
“这片园区过去种的是西瓜和大蒜,现在要‘种’文旅。”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王朝杰说,实现由“弯道超车”到“换道超车”,由一产,直接跳跃做三产,最大的底气来自郑州的大枢纽地位。
郑州航展
做足“空”文章,念实转型经
“我们自主研发的海王二号无人驾驶地效飞行器,时速可达160公里,能提供150公斤的载重,500公里的远距离巡航,这在国内外尚属首创,未来在环境检测、海上救援、货物运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2018郑州航展上,郑州海王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设计师钱智声饶有兴致地向驻足的观众介绍最新产品。
和“海王”一样,落户郑州市上街区的本土通航制造企业逐年增多,通航制造已经成为上街区除航展之外的另一张名片。从地理位置而言,上街区不过是郑州市的一块“飞地”,远离中心城区,工业类型单一,短短数年间,何以成为“飞行”的热土?
上街区区长耿勇军坦言,“一言以蔽之,靠的是下好‘先手棋’,靠的是坚守初心。”
转型通航产业,既缘于“顶层设计”,也缘于改革探索。2011年8月,郑州市抢抓低空空域开放的战略机遇,聚合郑州的区位优势、上街机场的资源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和人才优势,提出以培育低空经济新兴战略性产业为目标,以上街机场为核心,建设郑州通用航空试验区的战略构想。
下好“先手棋”,如何“再进一步”“棋高一着”?上街区选择先“扎马步”,练好基本功。五年多来,上街区投入近5亿元,将上街机场打造成国内硬件最好的通用机场。规划建设通航企业总部基地、郑州通航创业园、飞行服务站、气象观测站、通用航空服务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一基地四平台”的服务支撑体系。
目前,上街区已引进通航运营及关联企业51家,机队规模达到73架,郑州啸鹰飞机组装试飞基地、河南三和旋翼机无人机生产、郑州海王实业地效翼船项目等11个投资项目落地建设,总投资81.2亿元。
按照“制造先行、运营带动、服务支撑”的发展原则,上街区快速培育通航产业,涵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航空运动、教育培训、会展会议、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现在的郑州进入“双机场”时代。今年航展前夕,作为主要参展机型之一,一架波音737BBJ公务机成功降落上街机场,这是该机场迎来的首架大型窄体客机,标志着上街机场作为郑州第二机场初步建成。
时间,是记录历史的坐标,也是丈量事业发展的标尺。改革开放40年来的数据显示,1978年,郑州市GDP20.3亿元,1998年为610亿元,2008年为3012亿元,2017年达到9130.2亿元,40年增长逾448倍;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6倍多,达到456.6平方公里,相当于1500个人民公园那么大;全市总人口由1978年的437.9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988.1万人,增长125%。
站位大枢纽,放开大胸襟。郑州,正一步一个脚印,从历史的“小郑县”逐步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